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防水是隱蔽工程。防水材料作為功能性材料,在施工完成后往往覆蓋在其他建筑材料之下或普通人很難到達的地方,摸不著、看不見,不像建筑幕墻、地板、燈具等那么能吸引人注意。防水工程的隱蔽性使得社會對防水的認知度和關注度都不夠,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眾多建筑商為降低成本采用低質防水材料,給建筑安全帶來隱患。但防水工程的隱蔽性是一種表象,它更是關系到政府公信力、建筑開發商品牌和鄰里和諧的“面子工程”。
首先,防水關系到政府的公信力。高鐵、路橋、隧道、地鐵、水利等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均為政府主導的項目,這些項目具有非常高的社會關注度,一旦因防水不過關,導致滲漏,將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損害政府公信力。如最近網絡上比較火的某地鐵,剛剛投入運行就有多個站臺發生滲漏,導致不少人開始質疑該地鐵建設過程有沒有貓膩以及地鐵的安全性。地鐵本來是改善民生的便民工程,一旦出現多處滲漏,將大大降低人們的認可度。
作為“民心工程”的保障房工程也因為滲漏被多次曝光。2009年深圳首個經濟適用房——桃源村三期樓盤滲水漏水,業主剛入住幾天,就出現了衛生間、房間墻根滲水等質量問題,導致該小區千余名居民集體上訪,形成群體性事件。“民心工程”因為防水不受重視變成傷心工程,傷了老百姓的心,也傷了政府的臉面。
其次,防水關系到開發商的品牌形象。今年入夏以來,一些城市由暴雨引發的自然災害增多,先是北京“7.21”特大暴雨,其后臺風“海葵”在浙江寧波象山登陸,席卷了滬寧杭地區,這些災難不但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損失,也狠狠的打了一些開發商的臉面。根據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的統計,目前國內65%的新房屋一至兩年內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滲漏,滲漏占房地產質量投訴的65%,65%的建筑防水工程6-8年后需要翻新。根據百度搜索,漏水及滲漏相關網頁在“7.21”之后飚升,已達6000多萬條,其中新聞就有66萬多條,可見建筑滲漏問題的嚴重性。僅僅在北京“7·21”暴雨中被曝光的漏水的知名項目就有幾十個,涉及眾多知名房地產商,其中朝陽百子灣某項目因頂層漏水嚴重致使樓頂墻皮掉落,差點弄出人命。輿情洶洶,此時的建筑防水已不再是隱蔽工程,樓表面修的再光鮮,廣告做得再好,一旦漏水,前功盡毀。
最后,防水關系到鄰里的臉面。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我們會經常在媒體上看到因房屋漏水問題導致上下樓鄰里發生糾紛,甚至關系破裂鬧到法庭的事件。百度搜索“房屋漏水 糾紛”,相關網頁就有27萬多條,可見漏水破壞原本和睦的鄰里關系不是危言聳聽。有些業主裝修房子時不重視防水,以為開發商做過了就不用再做了,或者寧愿多花錢去做一些裝飾,也不愿意購買好的防水材料,如此下來,房子不漏才怪。一旦發生滲漏,房子溢水了,家具被泡了,自家的正常生活勢必受到影響,滲到樓下,別人也別想正常生活了,于是,一場因漏水引發的口水仗發生了。因為你不重視防水,房子漏了,鄰里間的臉面也傷了,何苦呢?
值得欣慰的是,政府主管機構以及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消費者都已經認識到了防水的重要性,比如國家質檢總局今年就把建筑防水卷材作為重點整治的十大類產品之一,開展了全國范圍內聯動抽查;各大房地產公司也開始與知名的防水企業開展戰略合作,隨著社會關注度和認知度的提升,防水不再“隱蔽”,它將在人們有意識的積極行動下,為建筑品質保駕護航。